没有最好的归宿,只有更好的归宿!
一
一大早,从朋友圈看到朋友发布动态,以为她还在重庆家中,却发觉今早已置身多哈机场。再看其昨天傍晚的动态图片,是在国内机场,冷冷清清几无乘客。而动态视频中的多哈机场,尽管已是深夜,却旅客如织熙熙攘攘。
朋友平时也会发布动态,但从未透露出国计划。我们虽未谋面,平时也聊的不多,但因为某些事某个人而引为同道。她为了纪念一个人,特地买了一条饰品链挂在颈上。她热爱艺术热爱自然,更热爱有温度有人性的东西,所以她给人的感觉一直都很温和明朗。
我在评论区里问朋友:“出国了?”朋友回复说:“是的,你多保重!我会一直关注你的。”我瞬间感动,也瞬间领会到什么,问道:“要在外面很久么?”得到答复:“是的。”我更加确信朋友此次出走,以后可能很少再回来了。
果然,朋友在私信中告知我,她们一家辗转卡塔尔,飞往希腊定居。其实早就办理了手续……我真心为她和家人感到高兴,并且由衷地祝福。朋友却说:“倒没有什么喜悦,只有悲凉……”如果故土过得踏实心安,没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。但如果不能让心灵zy,离开是最好的选择。只是,毕竟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半生,离开时的不舍、留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融合在一起,相信对一个感情细腻的人而言,内心免不了五味杂陈。
二
1943年,张爱玲在文章中写道:“我们……比不得华侨,可以一辈子安全地隔着适当的距离崇拜着神圣的祖国。”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中,感受着战火的冲击,也感受着历史“惘惘的威胁。”
她虽然不太关心z治,却对其有极强的敏锐性。建国后,在亲历开会形式、着装风格、谈话意图一系列经历和感触之后,她觉得自己不再适合留在故土。
1952年,张爱玲赴港,她曾写过去香港前在罗湖过境的情形:“那边香港的检查站也一样的简陋,香港警察把入境者们的证件收去查验,拖了很长时间……一个解放军士兵在关口站岗,穿着皱巴巴的军装,一副朴实相,看样子是从北方来的农村小伙儿。他看人们晒得可怜,便忍不住说:“这些人!大热天把你们搁在这儿,不如到背阳处去站着吧。”他挥手示意人群可以到树荫下去,但是大家只是客气、讨好地笑笑,却没有一个人肯动地方。人们紧紧地贴着栅栏,生怕一离开队伍就会过不了关。”
能够想象她等待过关时的焦灼和漫长,因为害怕夜长梦多,担心节外生枝,更恐惧的是假如突然关闭海关而走不了。放行后仍然快速奔向港区,直到脚下“露出香港的乾红土来”才停下步子松口气。我猜朋友出去的时候,多多少少也会有这样的心路历程。
三
看到另一位朋友发布的文章,提到润出要慎重,外面可能并没有想象中更好。她还提到,虽然去国八年,所在的美国也确实有很多好的方面,但她“总觉得和它很隔”。
我理解朋友的观点,对于热爱文字的人来说,对文化基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会特别强烈。归属感这种东西很抽象,却是情感细腻和敏感的人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撑。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,汉语是我们的母语,对于从小到大都在汉语中浸泡的我们来说,即便后来学会第二种第三种语言,汉语(文化)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都是无可取代的。包括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等等,融入一个新环境需要漫长的周期,甚至有的人身在异国可能一辈子也无法融入当地。所以我大概能理解她所说的“隔”。
当然,肯定有的人对归属感特别强烈,有的人对归属感并不在乎。朋友的经历和感受代表了移居海外群体的其中一类。之前看到有人问一位同样移民美国的网友,会不会因为和当地有隔膜而觉得被孤立。他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:“只要没有恐J,其他都可忍受。”对于一个看到陌生来电就胆战心惊,听到敲门声音就紧张警惕的人来说,我能理解他话中的内涵。没有最好的归宿,只有更好的归宿。
经常看到有人说“心安处即故乡”,说的好像很洒脱,很通达,很看得开……我只想说,那是没有经历过被现实捶打的恐惧。当你对陌生来电和敲门声音同样心悸的时候,就不会轻易说这句“心安处即故乡”——谁又懂我这话的意思?
四
电影《教父》中说:“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,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。”
经常看到有人说张爱玲后半生因为无法融入美国社会而过得悲惨。并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揣度别人,你怎么知道她没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?就像有的人喜欢热闹,喜欢繁华一样,有的人就雅好清净和孤独。张爱玲无异是后一类人。她能在时代的细节中窥见即将到来的风浪,这方面的眼光自然不容小觑。
再看同时代女作家在五六十年代遭受的命运,她曾经所讨厌的冰心如何,她曾经所推崇的丁玲如何,和她曾是闺蜜的苏青又如何?人生结局先不说,十年期间所遭受的冲击,写作和思想所受到的阻断,本应干净的人生所受到的屈辱和污点……令人闻之扼腕。
倘若张爱玲没有离开,下场恐怕比她们更惨。她是那样自尊自爱,孤高自许,如果生命被肆意践踏和羞辱,以她的秉性恐怕难以挺过黑暗的日子。所以当故土的批斗正在如火如荼,无人幸免的时候,张爱玲却能提前全身而退,在大洋彼岸置身事外,冷眼旁观。因为她是张爱玲。
润不润,走不走,怎么看,怎么感觉,都是自己的视角和观点问题。我羡慕离开的朋友们,自己却还要在不安中煎熬,不能看看外面的世界。正如有人说,无论是政策约束的出境难,还是自己财力所限,我都插翅难“润”了。但我真心祝福身在海外,向往zy向往美好的朋友们,在异国他乡的人生旅程中追寻更多自由自在的梦想。
往期文章: